查看原文
其他

大航海时代 | 17世纪全球贸易链中的台湾岛

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-12-19

文 | 温骏轩            辑 | 尘埃  兆斌  毛毛

情报工作在明郑攻台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说起来,荷兰人之前能够抢先一步登陆台南,亦是受益于这两点。因为这个位置和结构俱佳的殖民点,之前不仅被中国海盗/海商们利用,还曾经受到日本人和西班牙人的青睐。日本商人曾经尝试过在北线尾岛设立商馆,西班牙人亦对台江内海绘出过详细的地图,以准备在此殖民。只不过,载有地图的西班牙船只被荷兰人截获。这一情报的获得,直接帮助荷兰人下决心抢占台南。

在获取情报问题上,中国人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。如果说在与西班牙人的博弈中,荷兰人还能争取中国人的帮助,那么在和明郑的博弈中,荷兰人就几乎没有任何机会了。鹿耳门港的“天堑变通途”,让原本有机会御敌于台江之外的热兰遮城,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。并且之前原本处在二线位置的赤嵌城,骤然被暴露在了明郑大军面前。说起来,这座城堡的建设也与中国人有关。



台江内海的防御工作上,身处航道之侧的热兰遮城(包括与之互为犄角的四草海堡)一直都是重点。毕竟在认定只有“大员水道”能够通航的情况下,整个台江内海地区的安全,都系于控制了这条咽喉要道之上。至于位于台江内海东南大陆上的赤嵌地区,原本只是荷兰人的商业殖民点,用以和中国人进行交易以及进行内部管理的。不过,发生在1652年一次事件,让荷兰人开始在赤嵌地区构筑军事据点。


除了荷兰人以外,主要来自闽南地区的的大陆移民,以及原住民是当时台湾岛的两大群体。17世纪中,荷兰统治下的台湾,拥有的大陆移民数量约在2万人左右,其中四分之一居住在赤嵌城地区。应该说,荷兰人与大陆移民之间,曾经有过一段不错的合作期,毕竟荷兰人需要人力来帮助他们开发台湾。除了海上贸易的直接参与者以外,大多数在台湾定居的大陆移民,仍然是以“农民”的身份存在于台湾。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种植甘蔗,并初加工蔗糖是双方合作的主要项目。在双方的蜜月期中,荷兰人甚至会通过免税和提供医疗服务,来吸引大陆移民的落户。

荷兰并不是第一个在海外贸易中,尝试甘蔗种植的国家。开蔗糖贸易之先河的,是大航海事业的开启者——葡萄牙。前面曾经写过,早到1420年葡萄牙人就开始在他们发现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——马德拉群岛上种植甘蔗。尽管距离摩洛哥海岸线超过700公里的马德拉群岛,对葡萄牙人的航线价值并不大,但作为一个生产型殖民地,岛上出产的蔗糖却为葡萄牙最初的航海事业,提供了有利的支持。16世纪30年代,葡萄牙人开始在巴西建立殖民统治,并将甘蔗种植引入了这块富饶的土地。在奴隶种植园的推动之下,巴西很快便成为了欧洲蔗糖供给中心。

在蔗糖生产中,中国人一直拥有着较高的技术。中国生产的蔗糖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“白砂糖”,并被用来供给高端市场。事实上,最早出现在欧洲市场上的高质量中国蔗糖,也是葡萄牙人引进的。不过鉴于澳门的体量,葡萄牙在这场中-欧蔗糖贸易中,只是充当了一个中间商的作用。相比之下,荷兰人在台湾所能做的就要更多了。很快,通过引入大陆移民,荷兰人在台湾获得了稳定的货源,并且逐步主导了全球蔗糖贸易的主导。如果从更高的层面来看,荷兰人能够做到这点,又与他们在17世纪上半叶的强势崛起,以及战略上对标葡萄牙有关。要知道在鼎盛时期,航行在大洋上的商船,有四分之三属于这群“海上马车夫”。荷兰舰队不仅在海上攻击对手的商船,还在全球范围内侵蚀葡萄牙殖民地,这其中就包括巴西。

尽管葡萄牙人最终保住了他们在巴西的殖民地,不过荷兰人在巴西开展的战事,还是极大影响了巴西蔗糖的出口。葡萄牙人损失掉的这部分市场份额,很大程度又转移到了台湾,并让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身处台湾的中国蔗农受益。来自台湾的白砂糖,不仅被输入欧洲,还被贩往日本以及中东市场。这笔甜蜜贸易的利润是如此的惊人,以至于将蔗糖从台湾运输到欧洲市场的价格能够翻三倍多,甚至超过了因竞争激烈,而价格日渐走低的香料贸易。

无论是战争还是政治,说到底都是一个经济问题,除了蔗糖贸易以外,另一个影响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商品是“生丝”。作为比蔗糖贸易还要重要的商品,生丝的供给在17世纪中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说到这里,就必须解读下当时西方诸国的贸易特点了。尽管葡萄牙、荷兰等国前往东方的初衷,是绕过穆斯林国家的阻隔,直接获取东方商品,但在谋求建立长期贸易关系,尤其是维持贸易基地运营时会发现,如果单纯做东西方贸易,是没有办法长久的。

这当中最大的问题,是东方对西方商口并没有刚需。比如在荷兰开始渗透亚洲时,英国实际也在做同样的事。甚至从法律层面上看,英属东印度公司比荷属东印度公司,成立时间还要早上两年。英国人同样试图打开中国的贸易之门,不过在17世纪时,英国人的实力远没有他们在19世纪那么强。在郑芝龙称霸环中国海时,英属东印度公司曾经派出过商船前往中国贸易。只不过除了用他们带来的白银换取了些中国商品以外,英国人带来的其它商品并没有引发中国人兴趣。

正因为单纯从事东西方贸易,存在巨额逆差的问题,于是介入地区贸易成为了一种选择。比如荷兰人经营台湾的初衷,便是希望在中国封禁对日贸易的大背景下,将大员打造成为中日贸易的转口地。即使有了蔗糖这样的经济作物为补充,对日贸易仍然是荷属台湾的重要经济基础。在荷兰人的转口贸易中,中国出产的生丝是最为重要的商品。在荷兰人前来分一杯羹之前,在日本和中国都拥有据点的葡萄牙,曾经同样从中日生丝贸易中,获取了巨额利润。

以属性来说,生丝其实并不是生活必须品,而是属于奢侈品范畴。不过在海洋贸易中,恰恰是诸如生丝、香料这类的奢侈品,才是最有经济价值的。现在的问题,只在于地域狭小,当时经济并不发达的日本,是否真的有如此高的购买力,以至于不仅能够帮助壮大中国民间海商集团,还能够让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兰等欧洲国家为之打破头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原因在之前的内容中,其实已经解读过了。因为日本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银出产国。这些天赐的财富,使得日本贵族阶层有实力和欲望,消费来自中国的生丝(也包括蔗糖)。受此影响,中国自明朝中后期开始,白银开始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,并反过来拉动了日本、西班牙等地的白银开采。
 

中国有生丝、日本有白银,然后自傲的中央帝国又不认为日本是个可信的贸易伙伴,于是这其中的空间自然就被东南海商,以及秉持商业思维开拓海上之路的欧洲诸国所利用了。然而这种转口贸易能不能做成,本质取决于中国市场是否有稳定供给。从贸易链的构成角度来说,无论参与其中的西方国家是荷兰还是葡萄牙,中国方面的合作者都是必不可少的。以荷兰人与郑芝龙的关系来说,双方即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者。虽然在郑芝龙整合中国民间海上势力之后,荷兰人在合作中的话语权变弱,但总得来说还是能够压倒葡萄牙、西班牙两个直接竞争对手,获取不少货源。

问题出在满清入关之后。由于明朝崩溃过快,这个朝代更迭之际并没有阶段性的形成南、北分治格局。清军在入主北京之后,仅仅用一年时间便拿下了江南的门户南京。此后席卷东南的战事,使得中国的生丝生产遭遇了严重的破坏。即使明郑军队仍愿意与荷兰人进行贸易,荷兰人也无法拿到之前数量的生丝。 以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,不得不尝试从其它地区寻找货源,以供应欧洲和日本市场。

一个比较大的认知误区,是只有中国才出产生丝和丝绸。然而蚕宝宝的秘密其实并没有办法被保守。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,是东罗马帝国曾经在公元6世纪,通过几名来自印度的伴侣,得到了来自中国的蚕种和技术。实际上,诸如古代印度的克什米尔、孟加拉地区,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区,很早便从中国方面得到技术,开始了生丝及丝绸生产。在中国生丝货源不足之后,荷兰人曾经从孟加拉、越南等地大量进口生丝,以弥补贸易缺口。

当然,这并不代表中国生丝会失去自己在世界贸易的重要地位。由于桑蚕养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并且蚕种很容易受到疾病影响包括退化(孟加拉的养蚕业后来就因此消失了),中国人“男耕女织”的经济特点,保证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。使得中国所出产的生丝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,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,来自中国的生丝被称之为“中国白丝”,以区别于其它地区出产的生丝。一旦政治趋于稳定,中国白丝是很容易夺回市场的。只是当时的这种情况,一定程度影响了台湾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内部的地位。毕竟这个殖民点的设立,初衷很大程度是为了从中国获取生丝。一旦台湾不能因此而创造利润,势必会影响到荷兰台湾当局的支出预算,以及巴达维亚当局力保的决心。在预感到郑成功有可能攻台,而荷兰方面的备战情况不尽如人意,很大程度便是因为此。

通过上述解读,我们可以发现,台湾岛的被开发,并不是简单一个环中国海地缘政治博弈的问题,而是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全球贸易链。不过这种融入也让台湾内部的稳定,有可能受到全球其它地区的影响。17世纪40年代,随着巴西内部的稳定,以及恢复蔗糖的出口,台糖出口及生产曾遭遇了很大的冲击,并直接影响到了蔗农的利益。以及至1652年,作为台湾生产、贸易中心的赤嵌城地区,爆发了大规模的中国人武装反抗事件,史称“郭怀一事件”。关于这次事件,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政治解读。然而蔗糖贸易的不景气,才是一切发生的根源。很多在经济景气时被掩盖的矛盾,都会在经济不景气时集中爆发。从这个角度看,与88年后(1740年)发生在印尼巴达维亚的“红溪惨案”, 则又是一次“郭怀一事件”的翻版。



在1652年的这场冲突中,大约有4-5000名大陆移民被杀。需要注意的是,并不是所有的大陆移民都参与了起事。有相当部分在军事冲突中向荷兰方面寻求保护(甚至事前报信)。至于原住民(平埔族)方面亦是如此,部分站在了起事者一面,而荷兰人在剿灭起义的过程中,同样征召了2000名原住民。正因为如此,荷兰人在台湾的经济生产,并没有就此受到毁灭性打击,而是在不久之后又恢复了正常。

此前,荷兰人一直认为,只要通过控制大员水道便可控制台湾。赤嵌地区的这次流血行动,让荷兰人意识到了在这一地区构筑军事据点的必要性,最起码在下一次内部危机到来之时,定居于此的荷兰人能够第一时间受到保护。这座构筑于1653年的新城堡,就是大家熟知的“赤嵌城”,荷兰人将之称为“普罗民遮城”(意为“省城”)。可以这样说,如果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能够一直延续下来,随着台湾地区的中国移民越来越多,并且开发越来越深入,类似赤嵌城这样,用以控制内部局势的军政中心,将会越来越多。只不过,荷兰人无论如何没有想到,他们会那么快失去台湾,更没有想到赤嵌城这个用来内控的军事据点,会在明郑大军来袭的第一天就变成了前线。



热兰遮城是荷兰人的防御重心,大部分军力和物资亦囤积于此。身处赤嵌城只有大约400人(其中士兵仅百人),期间热兰遮城守军虽然试图派出一支200人的援军增援,但在明郑军队的阻击之下,只有大约50人进入了城内。最大的问题在于,这座城堡固然让身处赤嵌地区的荷兰人及时受到了保护,但战略准备不足的赤嵌城内只有5、6天的粮食储备,并且很快被明郑方面切断了通往城内的水源。在这种情况下,仅仅坚守了4天,赤嵌城守军便不得不出城投降。至此,热兰遮城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。

地缘看世界

温骏轩专栏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